特朗普又一次挥舞起关税大棒,全球气氛一下紧张起来。就在大家都盯着中美下一步怎么出招的时候,突然发现——印度站出来了。莫迪政府对着美国的杏仁、核桃、苹果和一大堆金属、化工产品一通加税,摆明了要“以牙还牙”。这分明是冲着美国来的硬气,印度这回,是想学中国,正面刚美国?
莫迪这一拳,能成气候?还是只是在自家门口搞把式?2024年7月的这场加税,其实是印度憋了多年怒气后的一记爆发。可别以为这是哪门子突发奇想。早在2018年,特朗普就用25%和10%的高关税,把印度钢铁和铝制品往死里薅。印度硬生生忍了好几年,每次都说“我下次一定还手”,结果一次比一次推后。直到这一次,莫迪终于忍不住了,正赶上美国那边90天关税缓冲期将到期,印度出手,选择了最能打痛美国农民的产品,招招见血。
但人人都看得出来,这不是单纯的贸易对贸易。背后藏着太多层次的账本和算盘。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点?大选刚过,莫迪日子其实不算好过。经济增速掉下来,失业率高企,国内反对派直咬他不放。这时候要不做点动作?那莫迪在选民面前就成了“软蛋”,所以,这一轮报复关税,既是冲美国,也是冲着国内民气使的。但印度的“硬气”,真不是铁板一块。哪里硬?哪里虚?细看门道,都是“叶公好龙”。
关税清单一下来,其实挺小心。美国芯片、软件、电动车这些“命门”级别的货,印度一根没碰。动的是农产品,就是想抓美国农场主的痛点,但又不敢碰超级敏感区。什么意思?就是莫迪想制造舆论声势,却又怕惹恼特朗普,真让美国下重手,自己吃不了兜着走。说到底,这是一场“有分寸”的硬刚。勇气有,用力没敢使全。
莫迪为啥有点底气?这得感谢印度那蛋糕似的巨大市场。人口14亿,这消费需求,说夸张点,美国厂商真离不开。有钱景,自然有话语权。可是,嘴上话语权容易,真正靠什么?印度对美出口,占了全出口的17%,830亿美元,这比例不低。要真撕破脸,谁先叫苦,还真不好说。
其实,印度一直觉得自己在贸易上吃了亏。苹果手机工厂在印度,工资、税收拉着“印度制造”的旗号,可最后赚大钱的还是苹果总公司,印度不过是流水线“干活”的打工人。特朗普这波关税,搁印度眼里,那就是“欺负人容易,收割我不手软”。于是在国内舆论压力和选票压力驱动下,莫迪挑了这一步,让美国知道:你家有钱我不怕,拳头我也不是没练过!
问题是,美国真会退一步给印度留面子?看看特朗普这届政府,啥叫“不认亲情不讲理”,美国优先给得明明白白。刚看到印度开关税,美国马上威胁500%惩罚性加税,直奔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“软肋”来一刀。能源可是印度发展的血管,这条要是被切,画面一下子就精彩了。别看印度报复关税喊得大声,心里其实在打鼓。
而且,美国工具箱里不只有关税。拜登政府2024年底对莫迪使了绊子,不仅掐贸易,还给外交施压,“让你难受,不止一点”。印度国内政治嘛,本来就不稳,莫迪关税这一招给自己拉分,可反对党马上赶来打脸,谁也顾不上谁。印度这时候妄图通过和中国缓和,再抱抱金砖国家的大腿,想借机多积点能量,但行情一对,比中国差远了。
说白了,莫迪梦想“世界工厂”,可惜制造业这根基不牢,被现实啪啪打脸。印度制造业在GDP的占比高达14%,比中国当年只占8%时还高,却全是成本高、效率低的“虚胖”。物流一塌糊涂,根本撑不起全球链条,难怪你挑不动美国的地盘。
最要命的是什么?莫迪心里知道,印度要想补强,还得靠“美国这条终端市场”吃饭。一旦特朗普下狠手,关税、制裁、外交多管齐下,印度要扛住压力,比中国那种底层全产业链+大市场的双重护盘差得远。莫迪敢加税,但目标却避开了美国的科技产业,这背后就是怕——万一真玩大了,特朗普翻脸无情,比以前还要狠。
可反过来,莫迪要是啥都不做,国内要被反对派喷成筛子。“你瞧人家中国怎么杠美国,拿到了谈判桌上的平等地位,再看莫迪,只会嘴上强硬。”印度想效仿中国,但套路用错了,制造业拼不过,产业链短板突出,底气根本不一样。
最后,这场关税战表面像是一场“硬仗”,实际上却是一地鸡毛。印度打了气势,留了退路,看似威风,实则难以持久。美国还掌握着随时掀桌子的主动权。下一步,如果特朗普使出贸易制裁、能源封锁、外交孤立等连环招,莫迪能不能顶得住,不言而喻。
这场印度对美加税,其实是一场不得不下的赌博,底气、牌面都有限,最后可能两败俱伤。莫迪的“大国硬气”固然拉了一波民心分,但对美国那套关税战术连招,他能顶几招恐怕自己心里最清楚。
万般算计到头来,还得承认能力不够。中国敢硬杠,是因为有真本事做底盘;印度打起气势,却发现自己底裤还没提好。国际局势本来就是一场谁比谁更能扛的赛跑。莫迪想效仿中国和美国叫板,可真正到了台面上,才知道有些仗,并不是靠吆喝就能打赢的。
真正的大国,从来不是喊出来的。本事做不到,嘴再硬也没用。印度这一仗,打出来的是一地难题,不是所谓的“大国崛起”。等到下一轮美国翻牌,印度的底牌就全摊了出来。剩下的,只能看莫迪怎么挨。
国内股票配资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