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人问周人的祖先是谁,那么大部分人会说周人的祖先是后稷,再往上延伸就是黄帝了。主要依据是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的:“周后稷,名弃。其母有邰氏女,曰姜原。姜原为帝喾元妃”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又描写了:“帝喾高辛者,黄帝之曾孙也。高辛父曰蟜极,蟜极父曰玄嚣,玄嚣父曰黄帝”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周人是黄帝后代的原因,现在的主流学界也认为周人是黄帝之后。
黄帝雕像
编辑
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记载的却西周的另一个版本:“有西周之国,姬姓,食谷。有人方耕,名曰叔均。帝俊生后稷,稷降以百谷。稷之弟曰台玺,生叔均。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,始作耕”。甚至这里描写的周人祖先不是后稷,而是后稷的弟弟台玺,然后台玺生了儿子叔均。这和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描写的“后稷卒,子不窋立”完全不相同。为什么《史记》里描写的周人和《山海经》里记载的周人的祖先,完全不相同,主要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周史被人刻意修改过。
展开剩余97%西周国的位置
编辑
首先我们要知道西周疆域在哪里,很多人会认为西周的疆域包含中原以及周边地区,所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小。其实真实的西周疆域包含的疆域非常的广大,包含今天的渭河(喀布尔河)流域、河洛(印度半岛)、东夷(东南亚)、中原(中国)等区域。为什么西周时期的河洛会在印度半岛,主要原因是大禹治水治理的河水是印度河,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印度河流域找到大禹治水遗留的遗迹。大禹治水之后是夏朝,西周是夏朝的基础上建立的都城。不仅西周在印度半岛建都,同时夏朝和商朝也是在印度半岛建的都城,印度半岛才是真正的昔三代建都的河洛地区。
西周疆域图
编辑
之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把印度半岛与河洛联系起来,主要原因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的:“平王立,东迁于雒邑,辟戎寇”,华夏文明的中心由河洛(印度半岛,也跟着周平王东迁到中原地区。而这时候的中原地区已经被变成了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的“诸侯彊并弱,齐、楚、秦、晋始大,政由方伯”。换一种解释方法就是,周王室是一个外来的破落户,只能在犹如强大的齐、楚、秦、晋这些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。这就是为什么西周没有描写齐、楚、秦、晋这些诸侯国,等到周平王迁都雒邑之后,这些诸侯国突然变得强大的原因。根本原因是西周在河洛(印度半岛),而中原地区则是齐、楚、秦、晋这些诸侯分封的地方。
后人画的西周时期全图
编辑
当齐、楚、秦、晋这些诸侯王拥有的疆域广大,国力强大的时候,他们势必会对祖先的历史产生兴趣,鲁国的国君昭公就是典型的代表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:“昭子问焉,曰:少皞氏鸟名官,何故也”?郯子回答了昭公的困惑,少皞氏有鸟之国,比如有凤鸟氏、玄鸟氏、伯赵氏、青鸟氏、丹鸟氏,这些鸟各司其职。其实这里的少皞氏也叫少昊,鸟之国对应的是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:”东海之外有大壑,少昊之国”,少昊之国的具体位置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。至于为什么少昊之国会被称为鸟之国,因为少昊之国的前身是羲和之国,羲和曾在此制造十日以及十乌,所以少昊之国是一个大型的“鸟类”制造中心。
羲和之国的位置
编辑
但是《国语·重耳婚媾怀嬴》里司空季子就开始造史了,他在和重耳交谈中说道:“昔少典娶于有蟜氏,生黄帝、炎帝。黄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。成而异德,故黄帝为姬,炎帝为姜,二帝用师以相济也”。这明显是在伪造炎帝、黄帝的历史,因为在司空季子之前就没有“黄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”之说,更没有“昔少典娶于有蟜氏,生黄帝、炎帝”之说。只有炎帝一直生活的是赤水,黄帝一直生活的是黑水流域,而且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里的黄帝居轩辕之丘就在黑水流域,《山海经·西次三经》关于轩辕之丘做了详细的描述:”又西四百八十里,曰轩辕之丘,无草木。洵水出焉,南流注于黑水”。
轩辕之丘的位置
编辑
在《穆天子传》中描写了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祭拜黄帝的宫殿,途径河水、赤水、洋水和黑水这些河流,这些河流与《山海经》中昆仑虚的六大河流相对应,分别是河水(印度河)、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、洋水(恒河)、黑水(格尔纳利河)、弱水(阿润河)、青水(雅鲁藏布江),以上这些信息到了东周时代已经不再提起。后来司空季子的话被太史公引用,于是我们就看到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里的,“黄帝者,少典之子,姓公孙,名曰轩辕”。以及“黄帝二十五子,其得姓者十四人”等描写。
昆仑五色水
编辑
历史上被修改最严重的不是炎帝和黄帝,而是另一个重要的帝王帝俊。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描写:“羲和者,帝俊之妻,生十日”。 到了《商书·尧典》则变成了:“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”。羲和可是帝俊的妻子,帝尧是无权命令羲和做事的。同时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描写了:“帝俊赐羿彤弓素矰,以扶下国,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”。当我们读了这段话,再去解读羿射十日就好理解了,因为十日是羲和制造,帝俊赐给羿弓箭射十日是非常合理的。但是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描写的却是:“逮至尧之时,十日并出,焦禾稼,杀 草木,而民无所食。……尧乃使羿诛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”。这里又是把帝俊的事迹安排在帝尧的身上。
羿进攻路线图
编辑
当你知道古人把帝俊的事迹安排在帝尧的身上,再去解读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的周人的祖先是黄帝就不奇怪了。因为古人做了一件特别令人费解的事情,就把帝俊从史书中抹去。虽然一些人坚持认为帝俊就是帝喾、帝舜或者帝尧,但是《山海经》中同时出现了帝俊、帝喾、帝尧、帝舜,但是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族谱,说明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。而且从几位帝王的事迹来看,帝俊妻子羲和制造十日,以及另一个妻子嫦曦制造十二月,都说明帝俊的能力一定在帝喾、帝尧、帝舜之上。至于古人为什么要抹掉帝俊,现在已经无从所知。
帝尧葬地嗟丘
编辑
所以说我们现在推崇的周人是黄帝的后代,是被人后人修改过的历史,而周人真正的始祖是台玺和叔均西周国的这一支。那么周人为什么被称为夏人之后,主要是西周人的封地西周国是大禹所为。至于西周人的祖先为什么不是台玺而是后稷,答案就藏在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,“复脩后稷”,简单的解释就是推行农耕。而在周人推行农耕的时候,时常提起后稷,而且后稷是台玺的哥哥,时间长了周人推崇后稷,慢慢的把台玺给遗忘了。
因为《史记·周本纪》描写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,于是就有了西周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,多次点燃烽火而造成犬戎入侵西周灭亡,其实烽火戏诸侯就是太史公杜撰出来的故事。因为西周的主要领地在河洛(印度半岛),而其他诸侯的封地在中原地区(中国),以当时的条件,即使身处河洛(印度半岛)地区的西周灭亡几年之后,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也可能不知道西周灭亡了,没有所谓的诸侯多次营救周幽王的故事。真正让中原诸侯知道西周灭亡的是周平王东迁雒邑(洛阳),这就是为什么周平王迁到雒邑之后,突然出现“周室衰微,诸侯彊并弱,齐、楚、秦、晋始大,政由方伯”的原因。
烽火戏诸侯
编辑
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假设,如果当年印度人在开伯尔山口修建长城,就不会遭受外敌的入侵,因为开伯尔山口最窄的地方只有600米。其实从西周已经给了我们答案,不能在开伯尔山修建长城,即使修了也无法抵挡犬戎(雅利安人)的入侵。因为喀布尔河是西周人的渭水,兴都库什山脉就是华山山系,这一片区域就是周人的龙兴之地,在开伯尔山口修建长城就等于把周人的起源地拱手让给犬戎。如果失去了华山山系(兴都库什山脉)的庇护,身处河洛地区(印度半岛)的周人,将会一直遭受犬戎(雅利安人)的骚扰。
兴都库什山脉
编辑
西周人不在开伯尔山口修建长城的另一原因,就是印度半岛西部的苏莱曼山脉、多巴加格尔岭这些山脉普遍高度在2000米到3000米之间,而且这些山脉有着大量的河流向东流入河水(印度河),犬戎(雅利安人)可以利用多重方法入侵河洛(印度半岛)。除非西周人在苏莱曼山脉修建如我国北方几千公里长的长城,然后再派分段驻守犬戎(雅利安人)的入侵。这样的话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了,劳民伤财。
开伯尔山口
编辑
西周人在建国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商朝灭亡的原因,主要原因是商朝疆域太大,包含了河洛(印度半岛)以及中原地区。同时商朝又对东夷(东南亚)动武,致使国力迅速衰落,给生活在渭河(喀布尔河)流域的周人灭商的机会。周人为了不再重复商人的命运,没有像商人一样直接统治中原,而是把商人的殷地分封成多个诸侯国,然后派周王室的人去在雒邑(洛阳)管理这些诸侯。等到周平王迁都雒邑(洛阳)之后,这些诸侯通过不断的战争兼并之后,齐、楚、秦、晋这些诸侯国迅速的强大起来。
西周疆域图
编辑
因为商朝和西周实行的制度不一样,所以他们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。主要原因是商朝实行的商殷两都制,分别是河洛(印度半岛)的商以及中原地区的殷,而中间夹了一个不服管的东夷。曾经为了对殷的控制和联系,盘庚曾经从商迁移到殷。一直以为很多人认为盘庚迁殷的区域在中原地区,其实盘庚真正迁殷的路线是从河洛(印度半岛),迁移到中原地区,这是商朝士大夫不愿迁殷的真正原因。而商纣王的不断的对东夷(东南亚)用兵,就是为了打通商和殷的联系。商人为什么不担心渭河(喀布尔河)流域的周人,主要是那个时候周人对商人很顺从,偏偏是周人的顺从误导了商纣王,而最后造成了商朝的灭亡。
商朝末年商纣王、周武王进攻路线图
编辑
周人把中原地区分封给众诸侯之后,主要精力经集中在河洛(印度半岛)地区。但是随着周王室在河洛地区长时间的统治,一些周王开始变得昏庸起来。比如周厉王的“使监谤者,以告则杀之”,但是这不是西周衰落的主要原因。真正造成西周衰落的是自然灾害以及外族的入侵。在周幽王时代爆发了“三川竭,岐山崩”的岐山大地震。关于这三川目前存在争议,有的说是泾水、渭水、汭水,有的说是泾水、渭水、洛水。虽然河流的名字有争议,但是都可以确定一点这些河流是河水(印度河)的支流。
西周都城
编辑
其实由岐山大地震造成的三川竭、岐山崩,可以推测一件事,岐山大地震估计这次震级可达7级以上。为此我查看了1900年-2024年4.5级以上的地震,陕西关中地区只有2次。而1900年-2024年巴基斯坦的4.5级以上的地震达到几千次。为什么一百多年来4.5级以上的地震关中只有2次,而巴基斯坦4.5级以上的地震多达几千次。原因非常的简单,因为巴基斯坦在喜马拉雅地震带上,而陕西关中地区不在地震带上。所以说很多人把西周时期发生的岐山地震,解读成发生在陕西关中。试问一个不在地震带的地区,依靠什么方式爆发三川竭、岐山崩的大地震的?
1900年-2004年巴基斯坦和关中4.5级地震对比图
编辑
岐山崩对于西周影响非常的巨大,主要原因岐山是周人的龙兴之地,是当年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迁迁入之地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乃与私属遂去豳,度漆、沮,逾梁山,止於岐下”。一直以来我们一直把古公亶父迁入的岐山,解读成陕西宝鸡的岐山,而真实岐山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盆地地区,白沙瓦盆地对应的是周原。翻看世界地震带图,我们能看到,白沙瓦盆地刚好在喜马拉雅地震带上。而岐山大地震没有过多久,就爆发了,“申侯怒,与缯、西夷犬戎攻幽王”。以及“平王立,东迁于雒邑,辟戎寇”。
古公亶父东迁图
编辑
周人和犬戎死磕了很多年,从周文王时期就开始讨伐犬戎,到中原地区的周穆王也讨伐过犬戎,周人的多位帝王都讨伐过犬戎,但是都没有彻底打败犬戎这个民族。主要原因是犬戎是游牧民族,他们以放牧为生,逐水草而居。因为没有固定的住所,所以周人很难消灭犬戎这个民族。其实和周人接触的不仅有犬戎,还有薰育戎狄,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就是西戎,这里的戎通绒,意思毛茸茸的人。如果你真想要更加了解这些戎人,去研究生活在印度半岛、西亚、中亚、中东、埃及甚至西欧的那些满脸大胡子的人。
欧洲大胡子
编辑
所以说所谓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,就是太史公编出来的故事。古代的士大夫喜欢把王朝的灭亡归结在女人的身上,就是为了告诫封建帝王不要迷恋美色,要不然就会落到国破家亡的地步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史书中描写的,造成夏朝灭亡的是妺喜,造成商朝灭亡的是妲己,造成西周灭亡的是襃姒。其实真正造成夏商西周灭亡的并不是这些女子,比如造成夏朝灭亡的是“昔伊洛竭而夏亡”。造成商朝灭完的则是:“纣克东夷而殒其身”,而给了西周灭亡商朝机会。而西周的灭亡则是“三川竭、岐山崩”,而给了犬戎入侵西周都城镐京的机会。
对于《山海经》很多人会好奇一件事情,它是用什么文字创作的。很多人会联系到甲骨文,主要原因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古老的文字。不过《山海经》用甲骨文书写的可能性不大,因为甲骨文只是在安阳殷墟出土,其他地方暂时没有出土类似的文字,甲骨文属于区域性的文字。而《山海经》所描写的区域包括今天的中国、东南亚、南亚以及中东埃及等地区,描写那么大的范围,显然不是用甲骨文创作的。
甲骨文
编辑
现在的人有一个误区,认为周人使用的金文是甲骨文演变而来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观点,认为主要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商人是生活在河南、河北以及周边地区的民族,而周人是生活在渭河流域的民族。最大的矛盾出现了如果商人和周人只是生活在中原地区,那么周人是依靠什么方式保留《山海经》的?《山海经》的鹊山山系记载的是印度中部的萨特普拉山脉,而且南次二经提到的赤水,对应的是萨瓦斯拉蒂河。
南山经
编辑
如果华夏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,那么我国古代为什么会有《山海经》这样的书籍?《山海经》能把五帝的事迹详细到具体每一座山每一条河,而且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根据《山海经》的描写,在地球上找到对应的位置。反观《史记》则达不到这种条件,如果你不看别人的解读,根本无法解读出书中描写的位置。比如黄帝和蚩尤大战的逐鹿之野,只靠逐鹿之野这几个字,你能找到所对应的位置吗?根本不能,因为你没有当时的地图。反观《山海经》则一样,我们可以根据冀州之野在赤水流域,然后去推测赤水对应的河流,最后推测出冀州之野位于印度的拉贾斯坦邦,今天这里的已经变成了大沙漠。
冀州之野的位置
编辑
《山海经》是世界上创作最早的一本书,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它。主要依据是赤水,《山海经·南次二经》描写了:“南次二山之首,曰柜山,西临流黄,北望诸毗,东望长右。英水出焉,西南流注于赤水”,证明了作者写南次二经的时候,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是正常流入大海。但是根据考古发现,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是在公元前2000年彻底干涸,由此可以说明《山海经》的创作早于公元前2000年前。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的位置在印度半岛,消失的时间在公元前2000年,所以《山海经》的写作一定不是甲骨文。
柜山的位置
编辑
其实我们可以根据《山海经》描写的内容,推测出赤水为什么消失。因为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,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还是正常流入大海,但是到了尧舜禹时代就爆发了大洪水。造成大洪水的原因就是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改道河水(印度河),造成河水(印度河)爆发了大洪水。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大禹治水,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河水(印度河)水系找到大禹治水遗留的旧河道。但是我们却在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流域,找不到治水的痕迹,说明在大洪水之前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就已经消失了。
大禹治水河流图
编辑
当《山海经》描写了消失之前的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的时候,就已经暗示了一件事,在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消失之前就已经成体系的文字。至于当时使用的什么文字,现在已经无从所知。一些人会认为既然不知道什么文字记录,《山海经》应该是口头记录。口头记录的可能性不大,因为《山海经》里的山脉之间的里程非常的琐碎,稍微记不清楚就会搞混。而且《山海经》里的描写了大量的先进科技,他们创作文字并不是什么难事。严格的说创作文字并不是太难的事情,因为世界上有几千种文字。
后人画的萨瓦斯拉蒂
编辑
所以我们现在陷入了一个极大的误区,就是看不到和无法认证的都不能视为真实。于是因为无法证实,所以夏朝之前的历史都不能算作历史,文字则以甲骨文为最早的文字。看似这样做对于历史显得客观、科学,这样做的后果是间接的否定了华夏文明的根文化,就是三皇五帝的历史。但是如果我们去解读《山海经》可以轻松在印度半岛找到炎帝一生活的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,以及大禹治水的河流河水(印度河)水系。就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籍,国人却从不在乎,反而把西方历史学家随意编造的文明三要素文字、青铜器、城市遗址视为圭臬,当作真理一般。
萨瓦斯拉蒂河
编辑
现在我们解读的商朝才多大,连中原十八省的疆域都没有。如果商朝的疆域只有中原那么小的区域,一点战略空间都没有,难道四夷不趁机入侵商朝,竟然还准许商朝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。而且我们认为的商朝也无法解释,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里的“商人服象,为虐于东夷”。如果按照《山海经》等史书的记载商朝的疆域非常的大,包含了今天的河洛(印度半岛)、东夷(东南亚)、中原(中国)等区域。这就是为什么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里会描写商人服象的原因,因为这里的象是商人生活的河洛(印度半岛)地区的大象,而不是中原的大象。
世界大象分布图
编辑
同理周人也不是生活在陕西渭河流域,而是生活在古渭河流域,这里的古渭河是阿富汗的喀布尔河。武王伐纣从来不是在中原地区,而是河洛(印度半岛)地区。这就说明了生活在古渭河的周人使用的文字,和甲骨文没有一定的关系。甚至生活在河洛(印度河)流域的商人,使用的到底是不是甲骨文字体暂时无从得知。不过当时《山海经》可以确定是周人的文字,因为犬戎(雅利安人)入侵河洛(印度半岛)的时候,周平王把《山海经》从河洛(印度半岛)带到中原的。因为《山海经》是周王室的典藏文献,那么周人一定能看懂《山海经》,关于《山海经》书写的文字一定是周人使用的文字。
因为一直在中国境内找不到夏朝,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在国外找夏朝。其中贵州的王长城教授就抛出了一个新的观点,就是夏朝的前身是在巴基斯坦旁遮普邦创建的哈拉帕遗址。虽然王长城教授只是推测哈拉帕是夏朝都城,也有很多人赞同王长城教授的观点,但是终究缺少哈利帕是夏朝都城的充足证据。其实不仅哈拉帕可以推测是夏朝的都城,就连哈拉帕南方的摩亨佐·达罗遗址也可以推测是夏朝,主要原因现在夏朝的都城还没有被证实。
哈拉帕遗址
编辑
说起夏朝的都城还没有被证实,一些人会进行反驳说二里头不就是夏都吗?试问二里头如果被证实是夏都,那么它是夏朝的那个帝王的都城?是阳城、阳翟、斟鄩、商丘、老邱等,二里头可没有挂以上夏朝都城的名字,而是只是挂二里头,说明它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都。对于二里头夏朝博物馆,网上出现了两个极端,一方面以自媒体为主的普通人拼命的宣传二里头是夏都,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夏朝历史的专业历史学者却用,二里头可能是、或许、大概是传说中的夏朝都城。
二里头遗址博物馆
编辑
为什么普通人可以坚定的认为二里头是夏都,但是专业的历史学者对于二里头是不是夏都,说的扭扭捏捏含糊不清?主要原因是普通人说二里头是夏都,不用承担说过此话的后果,如果专业的历史学者说二里头是夏都,后果则会被网民喷的体无完肤。因为普通人看到二里头博物馆的绿松石龙、青铜爵、青铜鼎等文物,都会认为这些文物都是夏朝人使用的器物。专业人士则知道,这些青铜器无法和夏朝联系起来。真正能够证明夏朝的是什么,是大禹治水的遗址,夏朝帝王的宫殿,以及夏朝帝王帝王的陵墓等。
绿松石龙
编辑
那么巴基斯坦的哈拉帕遗址是不是传说中的夏都,同样也不能进行断定,主要因为哈拉帕遗址和二里头一样,找不到能够证明是夏朝都城的证据。即使哈拉帕遗址就是传说中的夏都,你也无法找到和中原的连接线。因为无法证明夏朝早期在印度半岛,为什么到后来华夏文明一直中原发展。所以夏朝给人的感觉那么纠结和拧巴,其实原因就是华夏早期的历史体系没有做好,如果做好了华夏早期的历史体系就不会有这种错误。
后人画的夏朝疆域图
编辑
比如华夏早期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,就是传说中的昆仑,《穆天子传》中描写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,祭拜黄帝的宫殿。《太平广记》也记载了:“老子将去而西出关,以升昆仑”。《史记》中描写了西汉时期国家派出使臣去西北寻找昆仑,主要依据是河出昆仑。我们现在的历史相关的人已经不再谈昆仑,而是直接绕开昆仑过渡到夏朝,这就好像一棵大树没有树根、只有树干、树枝、叶子和果子一样。
昆仑五色水
编辑
不管是《山海经》里的昆仑虚,还是《穆天子传》里的昆仑之丘,都是指同一个地方,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峰。所以《史记》中描写的“河出昆仑”的河不是黄河,而是印度河,在《山海经》时代叫做河水。至于尧舜禹时代爆发的大洪水,就是印度河所爆发,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印度拉贾斯坦邦找到大洪水的冲击痕迹。以及可以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系,找到大禹治水之后遗留的旧河道,我们现在看到的河水(印度河),大禹治水之后的印度河。如果你接受不了这种观点,你可以在中国经内找到像印度河类似的废弃旧河道。
萨瓦斯拉蒂河
编辑
虽然哈拉帕遗址就在印度河水系,但是目前仍然无法证明哈拉帕就是传说中的夏都。因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这片区域非常的复杂,《史记 封禅书》:“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”里的河洛就是指这片区域,这里的河是印度河,而洛则是杰赫勒姆河。换一种说法就是夏商周三代都在此地建立过都城。至于商朝末年的朝歌不在这里,主要原因是河竭的原因,商朝的都城从河水(印度河)流域,迁移到黑水(格尔纳利河)流域。
西周疆域图
编辑
哈拉帕遗址的另一个问题就是,发掘它的人是英国考古学家约翰·马歇尔,就是典型的西欧人。我们都知道的是西欧人典型的强盗,他们火烧我们的圆明园,掠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壁画,致使我国很多宝贵的文物流落国外。而且现在越来多的证据证明他们在埃及、两河流域、希腊等地进行大规模的文物、遗址造假,而且在哈拉帕遗址除了能看到一些砖头垒的房子之外,看不到其他代表的文物,所以很难相信哈拉帕的到底是古人所建,还是约翰·马歇尔的伪造。
哈拉帕的位置
编辑
研究历史一定要做好历史体系,要不然即使一个地方出土了文物,你脑子里也是稀里糊涂。比如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造型怪异的青铜器,因为你没有做历史体系的研究,你不知道这些文物是怎么回事。别人说他们是祭祀坑里的文物,你也会跟着说它们是祭祀坑里文物。如果你研究过历史体系,你就会发现三星堆的众多青铜器是神庙器物,供人朝拜用的。至于生活在三星堆的人,《史记 封禅书》做了交代,“炎帝之妻,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,炎居生节并,节并生戏器,戏器生祝融。祝融降处于江水,生共工”。由此我们可以得知,生活在三星堆的古人,其实是炎帝后裔祝融从印度半岛的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,迁移到江水(大渡河),由此可以确定三星堆人是从外迁移而来。
祝融迁移路线图
编辑
而且西方人考古对于解读历史没啥帮助,比如古埃及早期是黄帝一族生活的地方,后来则是周人生活的地方。而西方人怎么做的,他们给古埃及造了一个王表。原本两河流域是周人祖先不窋以及古公亶父生活的地方,他们却造出了满脸胡子的亚述人。印度半岛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河洛地区,他们却说古印度是古达罗毗荼人建立的。所以说西方人对于历史没有任何帮助,而且他们编造新的历史体系误导大众。世界的历史体系迟早要重写,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。
研究西周历史的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他们会研究《诗经》、《史记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竹书纪年》、《国语》等有书籍里有关西周的部分,但是却少有学者对《山海经》里的后稷葬的都广之野进行研究。表面原因是他们视《山海经》为神怪小说,深层原因是《山海经》里的西周历史体系,和以《史记》为主的中原历史有冲突。换做今天的白话就是,如果把后稷埋葬的都广之野加入西周的研究,将会打乱他们研究西周的节奏。
古人画的后稷
编辑
因为目前主流研究的学者所写的书籍,大部分都认为周人早期活动的区域在甘肃、陕西的渭河流域,等到纣王伐纣之后,周人开始统治中原地区。反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描写的却是:“西南黑水之间,有都广之野,后稷葬焉。爰有膏菽、膏稻、膏黍、膏稷,百谷自生,冬夏播琴”。这条黑水的流向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做了交代,“洋水、黑水出西北隅,以东,东行,又东北,南入海,羽民南”。说明黑水这条河流是向南流入大海,暗示了黑水流域的地形是北高南低,这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完全不相符。
五谷
编辑
因为最近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,我翻看了他的代表作《西周史》,书中没有关于后稷葬都广之野的描写。他所引用的则是:“后稷不论是一个实在的个人,抑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”,继而写的,“ 后 樱 之 子 不 窋 , 在 夏 后 氏 政 治 衰 微 时 , 去 稷不务,不密失官,奔于戎狄之间”。从这些话可以推测出许倬云的史观是,夏商周三代都在中原的历史体系。从后来的他对中原地区的遗址、文物的描写和西周的联系得到了印证。其实许倬云研究的西周历史,是中国大多研究西周历史学者的缩影,远没有一些人说的水平高很多。
西周王表
编辑
为什么研究西周的历史,一定要研究《山海经》里后稷葬的都广之野,主要和地图有关系。只看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的后稷封弃於邰,根本无法知道邰具体位置,原因是我们没有后稷时代的地图。所以说后稷被分封的邰,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。要是有人告诉你邰对应的位置,你一定不要当真,因为他那个地方只是假设是后稷分封的邰。而《山海经》中的都广之野则不一样,它位于黑水的岸边,黑水是格尔纳利河,野在《山海经》里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的意思,所以后稷培育百谷的都广之野按照今天的叫法是恒河大平原。
都广之野
编辑
《山海经》描写的后稷封地都广之野对应的是恒河大平原,与史学家解读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的后稷封弃於邰位于雍州武功县,有着巨大的冲突。之所以《山海经》和《史记》里所描写的后稷有冲突,主要是两本书的历史体系不一样。《山海经》实行的是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,这里的昆仑是昆仑虚,对应的是冈仁波齐峰。而五色水则是河水(印度河)、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、洋水(恒河)、黑水(格尔纳利河)、弱水(阿润河)、青水(雅鲁藏布江)这些河流。《穆天子传》中描写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祭拜黄帝的宫殿,途径其中的河水、赤水、洋水和黑水,说明西周时期依然实行的是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。
昆仑五色水
编辑
而我们今天所看的史书,包括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史记》、《竹书纪年》等书籍,都是周平王东起雒邑之后才写的书籍,这些书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都属于为中原历史体系服务的书籍。所以你在这些书籍里看不到《山海经》描写山川河流的地标,能看到的只有地名。比如《竹书纪年》里帝尧囚禁的平阳,《史记》里的契分封的商、后稷分封的邰、犬戎进攻镐京西周灭亡等。如果没有山川河流的参考,很难知道这些地名的具体位置。目前史学界对于平阳、商、邰、镐京都是假设在某个地方。
夏朝疆域图
编辑
想要找到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后稷分封邰的具体位置,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以《山海经》为主的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,和黄河中原历史体系结合起来,才能更好的解读五帝夏商西周的历史。比如《山海经》和《史记》同时描写了大禹治水,但是我们无法根据《史记·夏本纪》描写大禹治水,在中国境内找不到大禹治水的遗迹。反观我们可以根据《山海经》里描写河水禹积石山,而轻松的在印度河水系找到大禹治水的旧河道遗迹。
大禹治水图
编辑
虽然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和中原历史体系里的地名不同,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五帝的事迹,把两个历史体系联系起来。比如《竹书纪年》里帝舜囚禁帝尧的平阳,则是《山海经》里的青丘山。而商王契分封的商同样是青丘山,只不过是帝尧和商王契相差了很多年。而《史记》里后稷分封的邰,对应的就是《山海经》里的都广之野。看到以上对照就会发现一个问题,五帝的活动范围竟然都不在中国,而是印度半岛。其实原因很简单,你现在所知道的很多山川河流的地名,都是周平王东迁之后重新在中原地区命名的。比如渭水原本是阿富汗的喀布尔河,变成了流经西安的渭河。洛水原本是流经拜基斯坦的杰赫勒姆河,现在变成了流经洛阳的河流。
古渭河洛河的位置
编辑
华夏文明最早在中原发展的是谁,《史记·殷本纪》“成汤,自契至汤八迁。汤始居亳,从先王居,作帝诰”。是商汤最早的时候迁移到中原,然后在哪里休养生息。等到时机成熟之后,商汤开始讨伐夏桀,然后带领军队打回河洛(印度半岛)。接下来对中原影响是盘庚,为了把河洛(印度半岛)地区商,和中原地区殷联系起,盘庚带领河洛(印度半岛)的商朝贵族,迁移到中原地区。这就是为什么商朝贵族不愿意迁移的原因,因为商位于河洛(印度半岛)到殷(中原)地区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。而盘庚迁移的位置,就是商汤的亳都。
商汤迁移路线图
编辑
西周时期周人主要活动在河洛(印度半岛),不过西周实行的是两都制,中原地区也有西周的天子。分别是河洛的洛邑,对应的河流是巴基斯坦的杰赫勒姆河。以及中原的雒邑,对应的是流经洛阳的洛河。周穆王就是中原地区的天子。他曾经西巡昆仑之丘祭拜黄帝的宫殿,就是为了去河洛(印度半岛)地区,去会见西王母。等到西周末年周平王从河洛(印度半岛),迁移到雒邑(洛阳)之后,中原才作为新的华夏正统登上历史的舞台。
研究历史一定要从历史体系出发,如果体系没有研究有误,所得的结果注定是错误的。比如一直以来古今的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认为咸阳周陵是周文王、周武王的墓葬,结果经过今天专业学者的考古调查勘探成果、采集的文物之后,发现“周陵”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墓,而非传说中的西周王陵。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墓,会是西周时期的周文王、周武王的墓葬?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从历史体系出发进进行研究,只而是复制粘贴前人的推测而已。
周文王陵
编辑
周文王的真实埋葬地在哪里,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做了交代:”狄山,帝尧葬于阳,帝喾葬于阴……文王皆葬其所”。这里的狄山是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里的嗟丘,所以说文王的埋葬地青丘山,位于印度的奥里萨邦。当你知道周文王葬于印度的奥里萨邦,再去解读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里的:“商人服象,为虐于东夷”,就容易解读了。因为周人、商人、东夷的关系是,周人生活在西方的渭河(阿富汗的喀布尔河)流域,商人生活在河洛(印度半岛),而让商人驯服野象讨伐的东夷,则是位于东南亚的部落。
纣王进攻东夷路线图
编辑
我们继续可以用这个历史体系,去解读西周时期的历史。《诗经·文王有声》,描写了大禹疏通九河之一的丰水:“丰水东注,维禹之绩”,流经西安的丰河,却找到不到大禹治水的遗迹。主要这里的丰河是周平王东迁雒邑之后重新命名的,周文王时期的丰水是流经巴基斯坦的古马勒河,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这条河流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。同样这条河也是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丰都的所在地:“ 明年,伐崇侯虎。而作丰邑,自岐下而徙都丰”,由此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周文王一生的事迹。
大禹治水图
编辑
根据《史记·周本纪》的描写,周人从庆节到古公亶父一直生活在豳地,而豳地位于今天的两河流域的北部地区。因为薰育戎狄垂涎周人的土地和人民,而发动对豳地周人的战争,古公亶父因为不敌薰育戎狄,而带领族人从豳地(两河流域)迁移到渭河(喀布尔河)流域。为什么西周时期的渭河是阿富汗境内的喀布尔河,而不是流经西安的渭河,主要是西周时期使用的五色水昆仑历史体系,《穆天子传》描写的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,途经河水、赤水、洋水、黑水这些河流,它们和《山海经》使用的同一个昆仑五色水的河水、赤水、洋水、黑水、弱水、青水是同一个历史体系。
古公亶父东迁图
编辑
周文王是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移到渭水岐山之后,在周原地区降生的,而周原位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盆地。所以《史记·周本纪》里描写了:“明年,伐崇侯虎。而作丰邑,自岐下而徙都丰”。对一个今天的迁移路线是,周文王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盆的周原迁移到巴基斯坦的古马勒河,然后在那里建立丰都。不过周文王把都城迁移到丰都之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,然后就是太子姬发接替西伯侯姬昌的帝位。这时候东方的商朝开始衰落,于是周武王趁机联合其他诸侯讨伐商朝,然后就有了武王伐纣商朝灭亡里的历史。
丰都 丰水
编辑
为什么强大的商朝会允许周文王把都城从岐山迁移到丰都,甚至到最后能够灭亡了商朝。绝对不是和《封神演义》描写的商纣王昏庸,宠妲己听信小人的谗言。而是那个时候商纣王正在讨伐东夷(东南亚)的部落,左传:“商纣为黎之蒐,东夷叛之。”战斗的结果是“纣克东夷,而陨其身”,简单的解释就是,商纣王因为对于东夷用兵,虽然最终的结果是打败了东夷,但是自身的国力也变得极度衰落。当商纣王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东夷的上面,自然无暇顾及西方的周人了,于是就给了生活在渭河(喀布尔河)流域的周人灭商的机会。
编辑
另外生活在渭河(喀布尔河)流域的周人之所以能够兴起,除了商朝讨伐东夷(东南亚)的陨其身之外,就是周文王的“遵后稷、公刘之业,则古公、公季之法,笃仁,敬老,慈少,礼下贤者,日中不暇食以待士,士以此多归之”。孤竹国的伯夷、叔齐“闻西伯昌善养老,盍往归焉”。但是他们还没有走到西周的领地,西伯侯姬昌就去世了。当伯夷、叔齐看到的却是,周武王带领众诸侯讨伐商纣王,竭力劝阻周武王不要讨伐商朝,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周武王的伐纣。
首阳山的位置
编辑
为了表达对周武王的抗议,于是伯夷、叔齐前往首阳山,采食野菜度日,最后饿死在首阳山。而伯夷、叔齐饿死的首阳山,就是《山海经·中次十经》的首阳山,这座山位于中国西藏和缅甸的交汇处。这就是为什么伯夷、叔齐会跑到首阳山的原因,因为这里距离周人河洛(印度半岛)地区比较远,不属于周人的管辖范围。周人的统治范围是阿富汗的喀布尔河流域,中间是印度半岛、东方市东南亚以及中国等广大区域。因为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《史记》里描写的伯夷、叔齐饿死的首阳山版本,暂时没有除此之外的版本。
首阳山的位置
编辑
因为受到《史记・周本纪》里的“周公葬毕”,毕在镐东南杜中的影响,我们一直以为周文王埋葬的毕在周陵。其实周文王埋葬的毕不在陕西周陵,而是在河洛(印度半岛)的奥里萨邦。因为周文王去世的时候,仍然实行的是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。所谓的毕在镐东南杜中,指的是河洛(印度半岛)地区的东南,这里的镐指的是镐京位于印度河流域,而毕对应印度半岛的地图青丘山位于印度奥里萨邦,刚好位于印度河的东南方向。至于陕西境内的周陵,则是后人误把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墓当成了周陵。
镐京 毕对应的位置
编辑
所以为什么研究历史一定要从历史体系出发,因为只有从历史体系出发,所研究的结果才不会背道而驰。那么什么是历史体系,就是史书中描写的历史框架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就是《史记·封禅书》里的“昔三代之居,皆在河洛之间,”原本的河是印度河,而洛是杰赫勒姆河,是在描写夏商西周三代的都城都在印度河流域。但是因为没有做好历史体系的研究,而把周平王东迁之后河(黄河)、雒(洛河),当成了夏商周昔三代的所在地,这就是为什么夏商周研究的那么被动的原因。所以说想要重新认识五帝夏商周,一定要重新构建夏商周时代的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。
发布于:河南省国内股票配资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